走進一座座精心打造的黨建展廳,我們常常能感受到濃厚的紅色氛圍和嚴謹的敘事結構。然而,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發現,許多展廳在布局、展陳方式、色彩運用乃至互動形式上,似乎有著驚人的相似性。這種“千館一面”的現象,不僅容易讓參觀者產生審美疲勞,更可能削弱了黨建教育應有的感染力和獨特性。每一座黨建展廳背后,都承載著特定單位、地區或歷史階段的光榮與夢想,它們的故事獨一無二,值得擁有專屬的“舞臺”。因此,推動黨建展廳設計的個性化定制,刻不容緩。
一、 “千館一面”的困境:標準化下的同質化
“千館一面”的成因復雜,一方面,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標準化建設思維,認為黨建教育內容嚴肅,形式不宜過于“花哨”,導致設計上趨于保守和統一。另一方面,部分設計方可能缺乏對委托單位具體情況的深入調研,習慣性地套用成熟模板,以求快速落地。此外,對“紅色”元素的運用也容易陷入刻板印象,如大面積的紅旗、黨徽、金色文字等,缺乏創新和提煉。
這種同質化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:參觀者難以產生深刻印象,難以將展廳內容與該單位或地區的具體實踐、獨特精神緊密聯系起來;展廳的教育功能被削弱,變成了一個缺乏靈魂的“樣板間”;更長遠來看,不利于激發基層黨組織在黨建宣傳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。
二、 個性化定制的核心:深挖“基因”,講好“自己的故事”
避免“千館一面”的關鍵,在于從“標準化”轉向“定制化”,從“共性”挖掘“個性”。這要求設計方和委托方共同努力,深挖該單位或地區的“紅色基因”:
歷史脈絡的獨特性: 每個單位、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。是革命老區的烽火記憶?是國企改革的攻堅克難?還是科研院所的自主創新?這些鮮活的、具體的歷史片段,是展廳個性化敘事的絕佳素材。設計應圍繞這些獨特的歷史脈絡展開,而非泛泛地堆砌黨史。
精神內涵的提煉: 該單位或地區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哪些獨特的精神品質?是“兩彈一星”精神?是“鐵人精神”?還是某次重大任務中展現出的集體智慧與擔當?將這些精神內核提煉出來,并通過場景、故事、人物等元素進行具象化表達,能讓展廳更具辨識度和感召力。
時代使命的呼應: 黨建展廳不僅是回顧過去,更是展望未來。設計應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和該單位的實際工作,展現其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和具體實踐。例如,一個科技企業黨建展廳,可以重點展示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的成果;一個社區黨建展廳,則可突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案例。
受眾特征的考量: 展廳的主要參觀者是誰?是黨員同志?是入黨積極分子?還是普通群眾、青少年學生?不同的受眾群體,其知識背景、興趣點和接受習慣各不相同。設計應充分考慮受眾特征,采用他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表達,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