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層黨建工作中,社區黨建服務中心不僅是黨組織聯系群眾的紐帶,更是傳播紅色文化、凝聚社區共識的重要陣地。如何將黨建服務中心打造成 “群眾愿意來、來了有收獲、走后能記住” 的紅色地標?作為專注黨建展廳設計的團隊,我們認為,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的設計需立足 “親民化、生活化、特色化” 原則,通過空間創新、功能融合與文化賦能,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社區生活,成為居民心中的精神家園。
一、親民化設計:讓紅色空間 “接地氣”
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是廣大居民,設計需打破傳統黨建空間的嚴肅感,以親民化的語言傳遞紅色精神。
融入社區文化肌理:結合社區的建筑風格、歷史脈絡或居民生活特色,將紅色元素自然融入空間。例如,在老舊社區,可保留青磚灰瓦的建筑特色,搭配紅色文化墻;在新建社區,可采用現代簡約設計,通過藝術裝置展現黨建主題。這種 “因地制宜” 的設計能讓居民感受到親切感,增強對黨建空間的認同感。
打造開放式共享空間:打破封閉的空間布局,將黨建服務中心設計為 “半開放式” 場所。例如,設置露天黨建廣場、共享閱讀區、便民服務角,讓居民在休閑、交流中自然接觸紅色文化。某社區將黨建服務中心與社區公園結合,通過紅色步道、主題雕塑,使黨建宣傳融入居民日常散步、鍛煉的場景。
色彩與材質的溫暖表達:在主色調選擇上,避免單一的 “鮮紅”,轉而采用柔和的暖色調(如米紅、琥珀金),搭配木質、布藝等溫馨材質,營造輕松舒適的氛圍。例如,用暖紅色藝術漆墻面搭配原木色展柜,既保留黨建的莊重感,又增添家的溫馨。
二、功能化布局:構建 “一站式” 服務平臺
社區黨建服務中心需兼顧黨建教育、居民服務、文化活動等多重功能,通過科學的空間布局提升實用性。
模塊化功能分區:
黨建展示區:通過圖文展板、多媒體設備展示黨的歷史、社區黨建成果,以及居民身邊的黨員故事。
居民活動區:設置會議室、棋牌室、手工坊等,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,同時融入黨建元素(如紅色主題讀書會、黨員志愿服務站)。
便民服務區:整合社區政務服務、心理咨詢、健康驛站等功能,讓居民在辦事過程中感受黨建服務的溫度。
動態化空間設計:采用可移動展架、多功能家具等,使空間能根據不同活動需求靈活調整。例如,平時作為黨建展廳,周末可轉換為社區講堂或跳蚤市場,最大化利用空間資源。
智慧化服務升級:引入數字黨建系統,通過觸控屏、智能導覽等技術,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黨建知識查詢、活動預約等服務。某社區黨建服務中心設置 “黨建云平臺”,居民可通過手機掃碼參與線上答題、了解最新政策,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。
三、特色化表達:塑造社區專屬的紅色記憶
每個社區都有獨特的文化基因,黨建服務中心的設計需挖掘本土特色,打造差異化的紅色地標。
講述 “社區自己的故事”:深入挖掘社區的紅色歷史、模范人物或特色黨建項目,將其作為設計的核心內容。例如,某社區曾涌現多位抗美援朝英雄,黨建服務中心可通過復原英雄故居場景、陳列家書遺物,打造 “英雄社區” 主題,讓居民在參觀中感受本土紅色精神。
創新藝術化展陳形式:運用壁畫、雕塑、裝置藝術等形式,將抽象的黨建理念轉化為具象的視覺符號。例如,用 “紅色紐帶” 雕塑寓意黨與群眾的緊密聯系,用互動投影墻展示居民的 “微心愿” 與黨員的 “微服務”,增強空間的故事性與感染力。
設計居民參與環節:設置 “社區記憶墻”“黨員風采欄” 等互動區域,鼓勵居民貢獻老照片、手工藝品或黨建金句,讓黨建服務中心成為居民共同創造的精神家園。某社區通過 “紅色家庭檔案” 征集活動,將居民的家庭紅色故事融入展廳,激發了廣泛的參與熱情。
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的設計,是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,更是紅色文化與居民生活的有機銜接。作為深耕黨建展廳設計的團隊,我們始終以 “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 為設計理念,通過親民化的空間語言、功能化的布局策略與特色化的文化表達,為社區打造有溫度、有記憶、有活力的紅色地標。
聚橋文創,只做有文化內涵的設計!
全國服務熱線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