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區黨員活動室是基層黨建的“神經末梢”,承載著組織生活、學習教育、服務群眾等多重功能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,既滿足多樣化需求,又避免功能冗余?答案或許就藏在“加減法”的智慧中——通過科學取舍與精準配置,讓活動室真正成為黨員想來、愛來、常來的精神家園。
做好“加法”:讓功能與服務“活起來”
加“復合功能”,破除單一標簽
傳統活動室常被定義為“開會場所”,導致使用頻率低。可嘗試疊加多元功能:
學習角:配置可移動書架與電子閱讀屏,滿足碎片化學習需求;
議事廳:設置圓桌討論區,鼓勵黨員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;
展示窗:用照片墻、榮譽柜呈現黨員風采,增強歸屬感。
通過“一室多用”,讓空間隨需求“變形”,提升使用率。
加“科技賦能”,突破時空限制
引入智能設備激活場景:
安裝交互式觸控屏,實現黨課視頻點播、在線答題;
設置“云端留言板”,讓流動黨員遠程參與組織生活;
開發活動預約小程序,簡化場地使用流程。
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拉近黨群距離的紐帶。
加“人文溫度”,營造家的氛圍
在細節中傳遞關懷:
增設“黨員心聲墻”,用便簽紙記錄微心愿;
擺放綠植與手工藝品,弱化行政化氣息;
為老年黨員準備放大鏡、老花鏡,體現適老化關懷。
讓活動室既有“黨味”,更充滿“人情味”。
善做“減法”:讓空間與形式“輕下來”
減“物理隔斷”,打開空間格局
避免封閉式布局,采用玻璃隔斷或可移動屏風,保持視覺通透性。例如:
拆除固定辦公桌,改用折疊式家具,騰出活動空間;
將儲物柜嵌入墻體,減少空間占用。
開放式的環境更利于激發交流與互動。
減“形式化裝飾”,聚焦核心功能
警惕“重裝修、輕內容”的誤區:
減少標語堆砌,用“黨員承諾墻”等互動裝置替代靜態展板;
簡化會議流程,用“微黨課”“情景劇”等生動形式替代長篇報告。
形式從簡,但教育內涵要更厚重。
減“行政化距離”,拉近黨群關系
拆除“臺上臺下”的物理距離:
將主席臺改為共享長桌,領導與黨員圍坐交流;
用“黨員值班崗”替代固定接待臺,鼓勵主動服務。
空間布局的改變,折射的是工作作風的轉變。
“加減法”的平衡點:以需求為導向
“加減法”并非簡單取舍,而是動態匹配社區實際:
老舊小區:可做“空間減法”,通過折疊家具、立體收納釋放活動區域;
年輕群體多:可做“科技加法”,用VR黨史體驗、線上黨課吸引參與;
老年黨員集中:則需在“適老化設計”上做足加法,如無障礙通道、急救設備等。
定期收集黨員反饋,讓空間隨著需求“生長”,才是設計的核心邏輯。
社區黨員活動室的“加減法”,本質是功能與情感的雙重優化。減去冗余,是為讓核心價值更突出;加上溫度,是為讓組織生活更走心。當活動室成為黨員成長的“加油站”、黨群互動的“連心橋”,基層黨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才能真正打通。
聚橋文創,專注文化科技場館建設!
做展館,找聚橋!
全國服務熱線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