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非公企業中,黨建陣地不僅是黨組織活動的物理空間,更是企業文化的“精神地標”。如何將黨建元素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,既滿足“六有”標準化建設要求,又能激發員工認同感與歸屬感,是當前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關鍵課題。本文結合政策要求與實踐案例,提供一套兼具規范性與創新性的融合設計指南。
一、融合設計的核心原則
1. 以“六有”為基礎,融入企業基因
根據《關于對非公企業黨組織活動室建設實行以獎代補的實施辦法》,黨建陣地需滿足“六有”標準:場所、設施、標志、黨旗、書報、制度。在此基礎上,需進一步將企業核心價值觀、文化符號與黨建元素結合,例如:
場所設計:將活動室與企業文化展廳、職工休息區等空間“多室合一”,通過開放式布局打破傳統黨建空間的封閉感;
視覺符號:在墻面、標識中融入企業LOGO、產品元素或行業特色(如制造業可展示生產線模型,服務業可融入客戶案例墻);
制度上墻:將黨建制度與企業管理制度并列展示,體現“黨建引領發展”的理念。
2. 以“服務發展”為導向,避免形式化
黨建陣地的核心價值在于服務企業與員工,需通過設計傳遞“黨建促發展”的理念:
功能場景化:設置“黨員先鋒崗展示區”“技術創新成果墻”,將黨員帶頭攻關的案例與企業技術突破結合;
服務場景化:在活動室旁增設“黨員服務角”,提供政策咨詢、技能培訓等服務,體現黨組織的“服務型”定位。
3. 以“情感共鳴”為目標,強化參與感
通過互動設計增強員工對黨建文化的認同:
故事化敘事:用圖文、視頻講述企業黨員在安全生產、市場開拓中的貢獻,如“黨員攻堅小組”“抗疫保供先鋒”等真實案例;
體驗式活動:設置“入黨誓詞宣誓墻”“紅色故事留言區”,鼓勵員工參與打卡、留言互動。
二、融合設計的五大關鍵點
1. 空間規劃:從“功能區”到“文化場”
動線設計:以“黨建引領企業發展”為主線,規劃參觀路徑,例如:
入口區:展示企業黨建發展歷程與榮譽;
核心區:通過數字沙盤或VR技術還原企業重大里程碑事件(如黨建引領下的技術突破);
互動區:設置“黨員承諾墻”或“員工心愿樹”,實現線上線下聯動。
色彩與材質:主色調以企業VI色為主,輔以紅色元素點綴(如地毯、裝飾畫),營造莊重而不失活力的氛圍。
2. 文化符號:從“硬性規定”到“軟性滲透”
視覺符號:將黨徽、入黨誓詞等元素與企業文化標語結合,例如:
在墻面設計“黨建+企業愿景”主題墻,如“黨建引領·創新驅動”;
用企業產品或服務場景作為黨建標語的背景(如制造業企業可將標語置于生產線模型旁)。
精神符號:通過員工故事、榮譽墻等,展現黨員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歷程,例如:
“黨員成長檔案”:記錄優秀黨員從入職到成為技術骨干的歷程;
“黨建賦能案例展”:展示黨組織如何助力企業解決技術、管理難題。
3. 技術賦能:從“靜態展示”到“動態交互”
數字化展示: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體驗感:
VR/AR場景:重現企業參與重大項目的黨建引領案例(如黨員突擊隊攻克技術難關);
互動屏:設置“黨史+企業史”知識問答,積分可兌換企業福利或培訓機會。
數據可視化:通過動態圖表展示企業黨建與經營數據的關聯性,例如:
黨員參與率與生產效率提升的關系;
黨建活動頻次與員工滿意度的正相關。
4. 服務功能:從“活動場地”到“資源樞紐”
黨建服務站:整合企業資源,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務:
黨員發展咨詢、政策解讀(如稅收優惠、人才補貼);
職業技能培訓、心理健康輔導等員工關懷服務。
資源共享平臺:與上下游企業或社區聯動,例如:
開展“黨建聯建”活動,組織黨員參與社區服務;
通過線上平臺(如智慧黨建APP)共享學習資源。
非公企業的黨建陣地建設,需跳出“紅墻紅字”的傳統模式,通過空間設計、文化符號、技術應用的深度融合,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文化軟實力。只有讓黨建與企業文化“同頻共振”,才能真正實現“黨建強、發展強”的目標,讓紅色基因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。
聚橋文創,只做有文化內涵的設計!
全國服務熱線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